“猕猴桃苗子已经种上了,三年以后挂果,预计每亩收入最低5000元……”在洪庄镇十里村西的地头上,十里村“第一书记”薛松与村民边干活边说。去年5月,在县教育局工作的薛松被县委组织部选派到十里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从他上任那天起,这里已经成为他的 “第二个家”。
“有精力的时候多做些事回馈社会,因为施比受更幸福”
在十里村任“第一书记”之前,薛松已在教育系统工作了10年时间。体面的工作、和睦的家庭,出生于1984年的薛松拥有了同龄人向往的生活。“我生活得很好,社会给了我很多机会和条件,但我更希望在我最有精力的时候多做一些事回馈社会,因为施比受更幸福。”薛松说。当初向家里提出到基层锻炼的时候,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却没有得到家属的理解,家中3岁的孩子马上面临上学、接送等问题,这个时候去基层,无异于将老人、孩子的重担搁置一边。下定决心的薛松一边准备各种申请资料,一边做家里人的思想工作,在通知下来的时候,终于,家人同意了他的想法。5月5日,薛松因急性阑尾炎做了手术。5月13日,手术拆线的后第二天薛松便去参加了“双派”动员会。5月17日,薛松来到了十里村。
薛松经常告诫自己:“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换下衣装,潜下身子的薛松,很快与十里村的群众打成一片,碰上了大妈唠上几句,遇上了大叔聊上一会,哪家生活有困难,哪家孩子在上学,哪家还有剩余劳动力等等,薛松都一一记在自己随身携带的“民情日记本”上。村里刘大妈生活困难,没有劳动力,薛松回城总是带些生活用品送给刘大妈,东西不在多,就是想让群众知道村里还惦记着大家。村民陈小军夫妻重度残疾,薛松联系县爱心协会看望,给孩子送去学习生活用品。通过县爱心协会与村困难户结对帮扶,对困难户给予生活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关怀。
“第一书记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首要任务,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因此,薛松在工作中通过扶班子、强队伍、谋发展等措施加强组织建设,为十里村建设和经济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薛松与村委班子成员,遇事集体商议,一起干好工作。采取以会代训等形式,学习党的建设管理、村级组织管理运行等方面的知识。积极探索党性实践的新载体,通过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外出考察学习等形式帮助他们开阔眼界,提升致富治村能力。先后召开村“两委”会议16次、党员大会9次、村民代表会议7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定期组织党员群众参加各类培训超过7次,采用集中培训、实地参观等形式,使党员群众观念得到转变,致富带富技能得到提升,综合素质明显增强。先后组织党员到沭阳条河、颜集苗木基地、白塔埠猕猴桃种植基地、讲习新农村服务中心等参观学习。实施了党员联系户制度,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结对联系帮扶困难党员、困难群众。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努力纯洁党员队伍。为党员设岗定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发现和培养工作,按照“两推一公示”程序培养了1名入党积极分子。针对村内“三堆”现象、乱搭乱建现象严重的问题,组织开展了村庄环境整治活动,发放倡议书100余份,积极转变群众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指导完善村“两委”议事规则、决策程序,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村里大事小事都要召集党员群众开会讨论、集体研究,形成了一套村级规范化管理工作体系。
“第一书记要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就要为百姓多做实事,”
成了“第一书记”的薛松暗暗告诫自己:“要克服“作客”观念,潜下身子把自己当村里人,把群众当家里人,为百姓多做实事。
到任之后,薛松通过调研摸底,发现村里各项基础设施非常落后。经过薛松和同事的努力,将村支部附近的泥塘改造成健身广场,并向上申请了6件健身器材,让科学运动、健康生活的理念走进十里村、走进生活;筹措资金在全村主干道,建成了900平米的美德农民培育文化墙,借助墙体传播孝老爱亲、邻里和睦的传统美德,打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载体;联系帮扶单位,建成村民活动场所2个,配备板凳50个,为党员活动室更新桌椅20套。多方联系,将县社会慈善爱心协会“爱心帮扶活动”落户十里村,为困难群众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薛松还通过后方单位,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帮助,为更多的贫困学生解决上学;多方协调建成农家书屋一个,争取1000册农业技术、养殖种植等方面的图书供村民阅读。现在知道农家书屋的村民越来越多了,就连老人和学生也经常过来借阅。
2015年中秋节,薛松通过联系帮扶共建单位,为全村34户困难户,97个村民发放慰问品。春节临近时,薛松通过共建单位和扶贫企业为村里困难户发放了米、面、油等慰问品。大年三十那天,又挨家挨户走访,询问困难群众春节怎么过,有什么困难。
到十里村任职以来,他和村干部们一道,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陆续开工。完成了包括80亩猕猴桃种植的土地流转、新农村健身小广场建设、3000平方米水泥路道铺设等项目已经实施完毕;全村的自来水工程也将逐步开工实施。20盏路灯于今年第一季度架设完毕,将结束十里村没有路灯的历史;新农村服务中心升级改造将于4月进行;十里村新农村土地复垦项目也将陆续开工。在薛松的工作努力下,十里村民生显著改善。个人荣获“全镇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得到了村民的认可,取得了一定成绩的薛松并不满足,他说:“第一书记要对得起组织的重托,就要为百姓多做实事”。
“咋们村要发展致富,产业结构不调整不行”
十里村位于我县境内陇海铁路南,是我县省定经济薄弱村之一。第一次去十里村,过了铁路涵洞之后,薛松深深体会到了“一条路,两重天”的心理落差。尽管来之前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崎岖的道路、低矮的房屋还是让他暗暗惊讶。“交通不发达,思想闭塞,这些都阻碍了十里村的发展,富口袋的同时也要富脑袋。”薛松说。
十里村集体经济薄弱,目前还有扶贫开发户34户97人刚刚脱贫,之前虽然进行了多次产业结构调整,但收效甚微。薛松实地调研发现,全村人均不到2亩地,过去种植玉米、黄豆、小麦等粮食作物,亩均收入不到1000元,依靠粮食种植来提高村民收入难度很大,而且这种粗放型发展使村民的抗风险能力非常低。“咋们村要想发展,产业结构不调整不行。”薛松先后带领村干部前往临沂、郯城、沭阳等周边多地进行项目考察,大棚蔬菜等项目被否定,农业公司听说是洪庄镇十里村,也不住的摇头。最终,经过3个月的奔波,薛松联系上一家农业公司,达成猕猴桃种植的意向。“看好项目后,我先后三次带了四五十位村民进行实地考察,解决村民的各种担忧和疑惑,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种植猕猴桃。”薛松说。为此,村里着手打造300亩高效农业示范园,进行林果种植及苗木种植,目前一期150亩林果、苗木示范园已经建成。120亩岭地用来种植猕猴桃,3年后挂果,平均亩产量5000斤,亩产值至少5000元。村里一共9户党员参加考察,第一批猕猴桃试点就有5户来参加了。薛松自己也尝试种植了2亩。从机关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不是无所事事,而是要“干给村民看,领着村民干,帮着村民富”。
此外,薛松还成立猕猴桃种植及藤椅编织专业合作社,定期联系专家、种植大户到村指导种植技术、落实配套壮苗技术措施、为村民提供病虫害防治和调节灌溉等农技服务,还努力为后续销售等提供一条龙服务体系,让村民种植、养殖有底气。解决了村剩余劳动力30人,带动了10户农户进行种殖。为集体经济增收6.1万元;引进藤椅编制项目,解决村剩余劳动力20人,为集体经济增收1万元。
欲问秋果何所累,自有春风雨潇潇。薛松同志就是这样心系十里村,用真心、真情、实干的工作激情抒写一个共产党员的人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