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 10月 03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党建时讯
出动力 激活力 增效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更新时间:2012-10-17 14:53:42

    改革创新——党的十七大以来组织工作最鲜明的特征、最大的进步、最突出的成绩。

    五年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加有力,尊重实践探索、注重典型示范更加有效,加强总体规划、统筹协调更加自觉,改革路径、用人导向更加鲜明。

    五年间,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干部路线,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全面落实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的部署要求和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推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向深层次推进、向宽领域拓展、向科学化迈进,构建了建设高素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动力机制。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显示,干部群众对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成效的评价连年提升,2011年比2008年提高了13.43分。

 

鼓励基层创造 加强宏观指导

谋划推进改革更加科学

 

    改革办法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推进改革中的具体运用。各地牢牢把握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正确方向,坚持自下而上探索与自上而下推动相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稳妥把握改革、精心操作改革,保证改革有序顺利推进。

    ——宏观指导、健全制度,加强改革总体规划。党中央高度重视改革的顶层设计,在总结基层实践经验基础上,2009年颁布实施《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提出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具体要求,为全面深化改革画好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注重把成熟改革探索完善上升为制度规范,出台干部考核评价“一个意见、三个办法”、市党政正职和县乡党委书记重点管理的意见、加强干部德的考核意见等法规文件,初步形成“一法”、“两纲要”、“三条例”、一系列法规性文件组成的相互配套、有机衔接、比较完备的干部人事工作法规体系。

    ——重点突破、整体带动,科学把握改革路径。各地围绕《改革规划》提出的规范干部任用提名、健全促进科学发展的考核评价机制、推行差额选拔、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坚持和完善从基层选拔干部制度等11个重点项目,加强试点、集中攻关,总结经验、推广应用,以重点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抓住换届有利时机,“两线并举”推进改革,在换届的地方大力推进成熟改革举措;已完成换届的地方和部门机关,重点抓好竞争性选拔、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等改革举措落实,实现换届与改革“两推进”。吉林、广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完善推荐提名办法,江西、辽宁、湖北等地探索推行干部实绩公示制,湖南、云南、青海等地大力选拔基层一线干部,四川、新疆、河北、黑龙江等地积极探索调整不适宜担任现职干部办法。

    ——典型示范、舆论引导,营造改革良好氛围。中央组织部集中编发市县党委换届、乡镇党委换届、中央和国家机关、中管企业和高校4个改革《100例》,以口袋书形式印发。基层干部说,这些改革样本学得会、用得上、可操作、能落实,小册子发挥了大作用。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地充分运用新闻媒体,宣传改革新举措、新进展、新成效,加强正面引导和舆情应对,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改革、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最大限度凝聚改革共识。江苏采取“评论+报道”的形式,精心策划推出“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在江苏”系列报道,使改革走近了群众、赢得了支持。

 

坚持以德为先 强化德的考核

德的优先地位更加突显

 

    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着眼党长期执政大局、保持干部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是党的用人标准的重大创新和发展。各地突出德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贯彻到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全过程,体现到干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激励约束各方面。

    干部群众说,干部没才会误事,干部无德更坏事,选人用人先“问德”是个好导向。

    ——细化评价标准,突出针对性差异性。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全国181个市、1312个县制定了考德办法。各地坚持以对党忠诚、服务人民、廉洁自律为重点,根据干部队伍实际,建立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德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让德易识别、好比较。

    新疆、西藏等地把政治上强作为首要标准,大力选拔在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的干部。上海、天津、河南、甘肃、贵州、审计署等绝大多数地方和部门都把坚持原则作为衡量干部德的重要内容,注重选拔敢于负责、敢抓善管的干部。

    ——创新考核办法,突出开放性深入性。注重从履行岗位职责、完成急难险重任务、关键时刻表现、对待个人名利等方面,考准考实干部的德。

    个人“亮德”,年度考核、任前考察中,干部对修德践德情况作自我评价;群众“测德”,民主测评、任前考察、年度考核中开展德的正反向测评;组织“核德”,通过个别谈话、社区访谈、民意调查等,看群众对干部德的评价;多维“审德”,全面考量干部平时考核、年度考核、换届考察等情况,综合运用巡视、审计、个人事项报告、信访举报等信息,加强综合分析和研判。

    浙江设置“大局意识差”、“热衷搞形象工程”、“对个人名利斤斤计较”等15项指标,开展德的反向测评。

    ——运用考核结果,突出实效性导向性。把考德结果运用到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管理监督中,作为培养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

    县乡换届考察中,浙江有43名干部因德的考核不过关被取消提名资格。江西萍乡市对道德品质存在严重问题的10种行为实行“一票否决”。黑龙江哈尔滨市、山东淄博市等地建立干部德的表现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坚持扩大民主 注重民主质量

选人用人民意基础更加坚实

 

    扩大民主是推进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干部工作走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各地把扩大民主的要求贯穿到干部选拔任用全过程,既落实群众“四权”,又发挥组织把关作用,以坚实民意基础促进选人用人公信度提高。

    ——探索规范任用提名,民主提名、公开提名、责任提名。根据干部选拔任用不同情形,对组织、群众、领导干部、干部个人不同主体推荐提名方式、程序作出规范。

    中央组织部在976个县(市、区)开展科学规范县委书记用人行为试点。普遍推行市县党委全委会或领导干部大会推荐重要干部制度,21个省区市试行省级党委全委会或领导干部大会推荐重要干部办法。

    ——坚持民主推荐、民主测评,增强推荐测评的科学性真实性。把民主推荐、民主测评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必经程序,按照代表性、知情度和相关性原则,合理确定民主推荐、民主测评、民主评议人员范围,“让知情人投知情票”。

    吉林松原市等地实行“结构化复式民主推荐”和“署名推荐”县区领导班子成员,强化推荐责任,增加了“拉票”成本和难度,使推荐结果更加真实。各地普遍吸收“两代表一委员”参加推荐,湖南、新疆等地在乡镇换届中将范围拓展到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及“四老”(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军人)人员。

    ——着力增强考察民主,保证人选质量。普遍实行干部考察预告,扩大考察范围,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群众监督。

    四川、重庆等地完善民意调查机制,采取问卷调查、随机电话访问等方式了解干部口碑,以群众评价印证组织考察。江苏、江西、福建等地采取进社区、进家庭,书面函询、面谈征询和电话问询相结合的办法,考察干部八小时外的德行表现,增强了考察的广度和深度。

    ——推行干部任用票决,实现好中择优。推行党委全委会票决下一级党政正职人选制度,一些地方将机关部门领导班子正职和市县党政班子副职纳入票决范围。许多地方探索实行常委会无记名投票表决确定任职人选办法,一些地方还探索了差额票决。

    目前,有13个省、122个市、845个县试行全委会、常委会任用干部票决制,其中3个省的省、市、县三级全面实行常委会票决制。

 

加大竞争力度 完善竞争方式

择优选人视野更加开阔

 

    竞争性选拔干部是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重要举措。各地加大竞争性选拔力度,着力提高竞争性选拔质量,拓宽了选人视野,促进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竞争性选拔方式被干部群众评为最有成效的改革举措。

    ——加大力度,推进竞争性选拔常态化。2008-2011年全国通过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方式选拔厅、处、科级干部28.7万名。层次覆盖不断扩大,由科级、处级逐步向局级、副部级领导岗位延伸,由党政机关向企事业单位拓展。104家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了竞争上岗,首次用竞争比选和公开选拔方式产生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国家信访局副局长、中国农科院院长和国家开发银行行长、北京师范大学校长等中管干部人选。

    2011年,省区市竞争性选拔厅处级干部占新提拔总数的30.7%,中央和国家机关达到46%

    ——完善办法,推进竞争性选拔科学化。坚持干什么考什么,让干得好的考得好。突出岗位特点,合理设置资格条件,增强考试测评的针对性实践性。外交部新闻司、领事司副司长职位竞争上岗,人选现场主持记者会、视频会,将生动逼真的外交场景“搬进”考场,让竞争者在“真枪实战”中经受考验。

    重视德和实绩考察,强化组织把关作用,不简单以分取人。全面衡量“考绩”与“实绩”、口才与口碑、临场发挥与一贯表现,把考察结果作为确定任职人选的重要依据。河南郑州市采取“一评三考”办法,先评业绩再考试,业绩评价既起“门槛”作用,又起最大“加分”作用,真正让干得好、能力强的出得来。优化程序设置,审计署探索将民主推荐测评环节前置,先对报名人选进行民主测评,得分低于70分的不能进入考试环节,使人选从一开始就有较好的民意基础。

    ——创新形式,推进竞争性选拔多样化。公开遴选上级机关工作人员,17个省开展从乡镇(街道)党委书记中定向遴选省直机关副处级干部工作。公推公选党政正职,江苏通过两轮推荐、差额考察、差额票决方式,公推公选了16名市党政正职、7名市纪委书记和8名市组织部长。

 

从基层选拔 在基层培养

干部队伍来源经历结构更加优化

 

    面向基层培养选拔干部,是优化机关干部队伍来源经历结构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骨干队伍建设、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战略举措。各地加大从基层一线选拔优秀干部充实党政领导机关力度,积极选派年轻干部人才到基层一线锻炼,推动形成来自基层一线的干部培养选拔链。

    ——从基层一线选拔领导干部:既看知识学历、更看“工作学历”。对市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尤其是“一把手”,注重从担任过县级党政领导职务的干部中选拔;对县级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优先提拔使用具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干部。新一届市、县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分别占51.7%66.1%;市党政正职具有下一级党政正职经历的占66.8%,县委书记具有县级领导班子或乡镇领导工作经历的占86.4%

    ——选调基层干部充实上级机关:一线选干部、机关增活力。中央组织部连续3年开展公开遴选干部工作,累计拿出4个处长、33个副处长、236个科级以下职位,面向具有基层经历的公务员公开遴选。中央和国家机关局、处、科级及以下干部中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分别由2008年的50%41%20%,提高到84%77.8%53%。近3年全国市级以上党政机关从基层选拔干部11.3万名。

    ——从基层一线考录公务员:让“工农牌”人才进得来。从2012年起,中央机关公务员招录计划中,除部分特殊职位外,全部用于招录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人员。2011年省级机关录用具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比例普遍达到60%以上。

    注重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大学生村官、一线工人农民、农民工等群体中定向招录公务员。2011年以来的地方党委换届中,共有2897名村党组织书记、1658名大学生村官、7089名乡镇站所负责人、5476名企事业单位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

    ——推动干部人才到基层一线培养锻炼:接地气、增感情、长才干。对缺乏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优秀年轻干部,有计划地安排到条件艰苦地方、关键岗位或急难险重任务培养锻炼。中央和国家机关、省区市平均每年选派4万多名干部到基层任职、挂职,连续3年集中选派251名中央和国家机关与地方年轻干部双向交流任职。

    只有改革创新才有历史的主动。各级组织部门正在按照中央要求,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加快构建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人事制度体系。

(信息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2-10-17 01版:要闻 版)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共产党员网        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先锋        连云港市政府网        连云港党建网        东海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