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从巍巍八百里太行山深处走来——涉县、曲周、丛台。带着眷恋,他给自己取了网名——“山生”。
山的壮美不仅仅在山体,更在山魂。熟识“山生”的人都说,无论做事、做人还是做官,都光明磊落,堪为楷模,无愧于“太行之子”的称誉。
大山有形。博客中的他,一张照片定格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前,微胖,中等个,戴着宽边眼镜,略有笑容的嘴角些许上翘,一切平和而淡定。
山魂无形。现实中的他,悄然走完了49岁的人生旅程,在身患重病的一千多个日夜里,与病痛抗争、与时间赛跑,践行了“为党选好人、为人民服好务”的铿锵誓言,谱写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熔铸着共产党员、组工干部的大山之魂。
他,就是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委原常委、组织部长王彦生。
他有山的博大仁爱,对群众情深意厚,把根紧紧扎在人民的大地沃土之中
涉县,太行东麓,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古有“秦晋之要冲,燕赵之名邑”之称。刘邓率领的一二九师当年就把司令部设在县城附近的赤岸村。
王彦生出生在太行山环抱中的一个小村。母亲在他4岁时故去,在彦生的记忆里,“娘“只是个符号,是在被打疼了哭叫时嘴里喊出的一个词。
母亲走的时候,躺在冰冷的土炕上,头上插着一朵小白花,父亲伏在桌上哭泣。从小失去母亲,吃百家饭、穿百家衣,亲人们和山里的百姓把彦生养大。
叫“山生”,再贴切不过。
怀着感恩的心,王彦生用行动诠释着对父老乡亲的浓浓爱意,对太行老区的赤子之情。
1996年8月,太行山区发生数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涝灾害,涉县受灾严重,一时间桥毁房塌。由于山体滑坡,西达镇后匡门村21人被夺去生命,70多人受伤,村民们被困大山。
时任县组织部副部长的王彦生顾不上自己家受灾,带领同事身背肩扛水和粮食,翻山越岭驰援后匡门村。
8月10日上午的一幕,让66岁的原村党支部书记江宋昌刻骨铭心——
王彦生磨破脚趾、一身泥泞来到村民面前。
“感谢党!感谢政府!”几百名老乡齐刷刷跪地高呼。
“彦生也跪下了,大伙儿不起来,他也不起来。大家一起哭。”江宋昌记得王彦生一见面就喊他“叔”。
“叔!你带我到村里转转,看谁家被水冲得厉害。”
那些天,彦生总是哭,见到哪位乡亲家受了损失就掉眼泪,看到挖出来的遇难乡亲遗体就大哭。
“孩子,你别老是哭啊,这是天灾,是不能抗拒的事!”
“叔,我不是好哭,是乡亲们太惨了,我见不得你们受难。”
一连五天,彦生成了乡亲们的主心骨,他一边联系上级,一边逐户察看灾情组织乡亲自救。很快,武警官兵送来了米面,并从山上辟出了与外际联系的简易通道。伤员由于救治及时,全部脱离了危险。灾后没有一个村民死于冻饿。
“我对这孩子印象很深,我们相处时间不长,可我当时就感觉,这孩子肯定是个好官。他没官架子,心软,知道心疼人,我没见过这么心软的干部。”江宋昌回忆起彦生,眼中泪光闪烁。
“王彦生总跟我说,他从小没了娘,是农民的儿子。我就爱听他这句话。”江宋昌说。
每一位父老乡亲的疾苦都让他眼含热泪。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这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在抢险救灾队伍中他奋勇争先,在赈灾捐款箱前他慷慨解囊;在困难群众面前有他亲切的问候,在孤苦孩子身边有他心疼的眼泪。
外出调研时,随身带上几百元钱,看到生活艰难的群众,就主动接济,尽自己绵薄之力。
每次下乡,只要路遇出行的老人或小孩,总让司机停下车来带他们一段,捎他们一程,顺便了解村情民意。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这真情有多重,爱有多深——
在曲周东路庄村调研时,看到村民李守仁家生活十分困难,马上掏出一百块钱,给了孩子。又和村干部一起研究,划给了李家一片荒地,承包种树苗,解决了李家的生活困难。
丛台80多岁的高连荣老人,无儿无女,常年瘫痪在床;福利厂下岗职工何梅田和丈夫都身有残疾,没有收入来源,他立即和这两户结成了对子,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山生”的“根”深,“山生”的“情”浓——
在社区村落之间有他忙碌的身影,在平民百姓家中有他谈天的笑声。他的手机备忘录里,密密麻麻储存着孤寡老人的生日、给五保户送补贴的时间、生活困难党员情况、承诺给百姓办的实事等上百条提示信息。
他说,“这是一本民心账,只有还清了账,才不觉得亏欠,才活得踏实!”
大山,把自己当成大地的一个标点,与大地血肉相连,血脉相通,跳动着同一心律。
他的视野开阔如山,始终坚持凭实绩、论德才用干部,为党的事业凝心聚力
大山,用自己宽厚的胸膛滋润着万物生长,它知道哪里有参天大树。党的组工干部就如同大山,知人善任、唯才是举。
选人用人是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组织部长是管干部的干部、管党员的党员,地位特殊,职责重大。王彦生常常叮嘱身边同志:“用好一个人,会激励一大片;选错一个人,会挫伤一群人。我们肩头有万千责任!”
2004年初,邯郸市丛台区10个街道办事处的考核榜公布了,区委领导们的心头却压了块石头。原来,辖区内联东街道办事处的领导班子成员间矛盾多,相互掣肘,工作无法开展,年度考核排在了末位。
领导班子出了问题,身为组织部长的王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及时向区委建议,果断地将办事处党政一把手全部调离。
时任丛东街道办主任的刘兴国,是丛台最年轻的街道办主任,有活力、有闯劲儿。组织决定让他扭转联东街道的颓势。“心里一直很犹豫,既感激组织的信任,又惶恐于未知的挑战。”刘兴国心里忐忑。
王彦生看出了他的心思,两人促膝长谈。“任人唯贤,不仅仅是选贤举能,而是要把合适的人放在能够发挥最大潜能的合适位置。问题出给你,答案自己写,我相信你的能力……”
被信任是一种幸福。
刘兴国就是在这样的幸福包围下,度过了上任后最难的几道坎。抓班子建设、协调建立社区大工委,多少次深入基层,多少次开会研究,多少次连夜奋战……当每一次退缩和失落时,都会想到那份信任。
短短一年,联东街道办事处打了“翻身仗”,各项工作在区里名列前茅。年终考核中被评为实绩突出领导班子。
“我感受到了信任承载的分量,那是一种自我肯定的骄傲,一种创造奇迹的惊喜,更多的是对于自我价值的重新认识。”2008年,刘兴国再次临危受命,担任苏曹乡党委书记,“这时的我已经没有先前的犹豫和慌乱,更多了一份坦然应对的果敢和自信。”
大山,承载着参天大树,也关爱着低矮处的草木——
干部选拔任用需要细致体贴入微。从事组织工作多年,王彦生深谙此理。他经常告诫身边人员:“东西破了还可以粘起来,人心伤了却不容易恢复。我们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当先,细之又细!”
1998年初,刚从涉县调任曲周县担任区委常委、组织部长的王彦生却给了“仕途希望之星”贾建章“当头棒喝”。
当时年仅31岁的贾建章担任了白寨乡党委副书记已经4年,提拔指日可待。而所辖的村子突发上访事件,在年度考核中排在了最后。按照县委组织部当时推行的干部管理末位淘汰制,他被降职到一个偏远的小乡镇担任副乡长。
“决定下来后,一下子就蒙了,感觉自己这辈子再没有发展的希望了!”贾建章回忆道。
贾建章被王彦生“断”了前程。
正当他坐在办公桌前心灰意冷时,王彦生分片帮扶偏远乡镇,来到了他身边。“年轻干部,走点弯路是很正常的事。只要努力,组织上绝对不会放弃你!”
危难中伸出援手,是刻骨铭心的拯救。
此后,王彦生多次深入乡镇,为他鼓劲加油,一起探讨工作方法。贾建章也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贾建章吃住在村,没日没夜地和村民一起调树苗、搞种植、做养护,树苗成活率高达90%,在全县遥遥领先。5个月后,1.2万亩林地建成了。由于业绩突出,贾建章乡党委副书记的职务也得到恢复。6个月后,他又被提名为乡长任职人选。
“王部长不仅帮我度过了人生中最难的一个坎,还教给了我如何用积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生、对待工作,这是我一生中受益无穷的财富。”这位坚强的汉子几次泪水涟涟。
对千里马型干部不亏待,让开拓者无忧;
对老黄牛型干部不忽视,让实干者无悔;
对包青天型干部不挑剔,让公正者无畏;
对智囊团型干部不嫉妒,让谏言者无虑。
多年积淀下来的“四对”原则,成为王彦生组织工作的“座右铭”。
他崇尚大山的品格,听凭日晒雨淋,笑迎风刀雪箭,永远挺立正直坚韧的脊梁
大山扎下的是正义之根,耸立的是浩然正气之躯。
组织部长位高权重,自然成为很多“聪明人”的“公关目标”。
他在日记中写道:用什么人是个导向,不用什么人也是个导向。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多起来,不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少下去。
2007年,丛台区人大代表换届,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想当代表,由于群众基础比较差,提名没有通过。他找到王彦生“活动”,“只要能当上人大代表,花多少钱都行。”
“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不是用钱买的!”王彦生把他当面顶回去。这人还不死心,当即掏出2万元钱放下,起身就走。王彦生气愤地站起来,把钱扔了回去。
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
在丛台,一名干部多次要求提拔,还找关系“运作”。打了近两年“公关战”却毫无收获,他气急败坏地找到王彦生“理论”:“为啥把我往死里卡。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吗?”
王彦生拍案而起,“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你这种性格不改,迟早会栽跟头。”事后不到一年,这名干部就因违纪受到了处分。
送礼的、请客的、说情的、打招呼的,甚至软磨硬泡的……王彦生在他们面前,如山,岿然不动。
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组织原则。”
彦生走的时候,丛台区的一位局长为他守了三天灵,每天都放声大哭。有人说,这痛哭缘于一件局长找王彦生没办成的事。
当年招工上班,局长把实际的年龄多报了一岁,现在快退休了,想把年龄改小。因为和王彦生熟,就亲自找到他,提出修改年龄。而组织部门有规定,参军、招工的年龄,当年认定的,现在一律不能更改。“根据组织规定,年龄不能改回去。如果改了,对其他同志不公平。”王彦生说。
局长急了。回家拿来了父母的结婚证,证明自己的年龄,还多次请王彦生和组织部的同志吃饭。当时被在邀请之列的焦法铎回忆起王彦生的话,“这不是吃饭的事,改年龄不符合组织规定,所有干部都是经过组织认定的,都不能改。”
局长懂了。他并没因此记恨彦生,两人反倒成了挚友。
位高权重者,更要慎用手中权。
2004年,邯郸市直机关的一位领导要王彦生安排一个择校生,免费进丛台区热点小学就读。当时在区里文教体局当领导的张俊兴,正好是王彦生的部下,打个招呼,安排一下,也不是啥难事。
可王彦生婉言相拒:“领导,我们区个别热点学校班级容量大,文教局已经出台了政策对择校生严格控制,我先问问俊兴看符不符合政策,看学校有没有困难再说,好不好?”
领导当即变脸,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彦生,“你这个组织部长怎么当的?这么小的事也办不好?”彦生笑笑,心平气和地送走了这位领导。终究没有把这件事情强压给张俊兴和学校。
涉县、曲周、丛台,在王彦生工作过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女儿出生时,彦生给她起名“玉洁”,希望她做个纯洁、善良、坚强的人。王彦生常说,“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在整理遗物时,一块30元买的旧手表还在滴答作响,等待主人戴上它继续追赶时间;一件绿色军大衣还挂在衣架上,静静等候王彦生披上它再次走进风雪……
“幸福=现实/欲望”这是王彦生给自己开出的“幸福公式”。“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现实往往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定值,那么幸福感的大小就取决于欲望的高低……”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据邯郸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王彦生推荐使用的干部,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大山,正直坚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真实面目。他不卑不亢,堂堂正正,脚踏实地伫立在天地之间。
他向往春天生气勃勃的大山,积淀起丰厚的土壤,让党员干部茁壮成长,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天的大山,适宜的温度、阳光和水,让生灵茁壮成长。
选好人、用好人的制度,可以培育出好党员、好干部,让他们朝气蓬勃。
“有的同志认为组织工作是不打粮食的活儿。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善为,组织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
曲周县司法局局长张树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8年初,王彦生上任后不久,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亮明的观点。
2002年,王彦生当了“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他对选拔干部方式和途径精心谋划,在曲周进行了县历史上首次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时任县委组织部干部的秦永革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起草意见、制定原则、酝酿方案、规范程序、确定方法到具体实施,历时两个多月。“彦生亲力亲为,所有文件材料都亲自审修把关,所有会议都亲自参加,所有考试都坚守在考场。放手让群众推荐优秀干部,报名、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全都置于纪检监察机关、报考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也是在这次选拔中,当时在县委组织部门工作的吴建朝,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震荡”。他报考的是县农业开发办副主任一职,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发挥失常。最后综合成绩仅仅比第一名差0.2分。
细微差别,可能人生迥异。
在这重要关口,大家都为他惋惜。也有人给他出点子,“都是组织部的人,你和王部长熟,找找他也许管用,‘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王彦生却说:“在这个问题上照顾了自己人,就伤害了其他人,就不公正。这是公开选拔,我们不能丢掉原则。你还年轻,好好干,还有机会。”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次“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现在仍被当地干部群众挂在嘴边。
一个个创新之举,更验证了王彦生如大山般深邃的思考:
--1998年,提出“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着眼于解决干部能上难下、活力不足的问题。
--2000年,发现部分农村党员党性意识差,提出处置农村“五不”党员。全县3年处理“五不”党员399名,其中除名和劝退41人,2人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
--2002年,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
……
“彦生是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者,通过人才制度和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实现科学发展。这一点难能可贵。”丛台区委书记杨晓和评价说。
2003年7月,王彦生由曲周县调任丛台区工作。而各社区承载着丛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任不久,他忧心忡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很多社区远没能发挥“服务站”“稳定器”和“连心桥”的作用,阻碍了丛台的科学发展。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共振点在哪?“后来就有了向区委提交的‘联帮驻’活动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杨晓和回忆道。
以“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的“联帮驻”活动为载体,从2004年开始的3年里,丛台区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79个社区全部实现“有地办事”;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00多件。干群关系空前和谐。
以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为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构建起“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2007年以来,全区88家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社区党建服务经济建设能力提升。
新制度创造“春天奇迹”,一派草木葱茏、山花烂漫。
他留下不朽山魂,山连着山绵延不绝,巍峨群峰耸立中,热血忠诚化为永恒
翻开泛黄斑驳的入党志愿书。“没有党和人民的哺育,就不会有我的今天。为此,我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忠诚于党的事业……”王彦生写道。
一句誓言,终生捍卫。
把所有伤痛藏在身上,用微笑回答,你是这样的人——
正当丛台社区的工作蒸蒸日上时病魔来袭。2005年夏天,王彦生常常感到一阵阵头疼。妻子女儿陪他到北京检查。
“脑部左侧基底动脉梭形瘤”,医生的话让人震惊,“这种病就像在脑子里安了一颗‘不定时的炸弹’,随时可能引爆,瞬间夺去生命。”
由于脑瘤的位置恰好处在脑基底大动脉上,如果做手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风险极大,很有可能留下后遗症或下不了手术台。做还是不做?彦生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
他在博客里留言:“我想还是不做了吧!花那么多钱,做完不见得比现在好,说不定还会拖累人。即使手术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工作,何以报答组织的信任和关爱?现在除了偶有头晕,没别的不好感觉,说不定还能好好做几年事情。”
生命进入了倒计时。这是怎样的生死抉择。
回到家里,不到两周,王彦生又上班了。头疼时,大把大把吃药片,用椅子背顶在后脑。机关同事和社区干部都劝,“要注意身体,多休息”。他总是淡淡一笑,“没事、没事,谢谢关心,我还能行……”
把所有的爱托在手中,用目光诉说,你是这样的人——
2008年10月,女儿结婚。要出门了,彦生放声痛哭,“人一辈子不容易。说不定哪天我就要离开你,你要独自面对人生了。”
2009年春节,彦生第一次带着父母(继母)和爱人芦爱华去了一趟桂林。照片里,在秀丽的山水间,全家人笑得很灿烂。
邯郸丛台的90平方米的二手房,是借钱买的。为结清后事,他带着女儿登门把借款还清,还专门看望了老家的亲戚、朋友和领导,以防哪一天突然倒地,留下说不清的遗憾。
“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说实话我心里说不上是轻松还是沉重,但绝不是心灰意冷,也绝没有生离死别的感觉,只是把能想到的恐怕日后做不了的事情,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而已。”博客袒露着心声。
把所有的心装进心里,在你的胸前写下,你是这样的人——
奥运安保期间,只要是值班,他都坚持24小时在岗在位,硬是没请一天病假。
丛台区选派年轻干部赴清华大学培训,他亲自带队前往。
街道社区“两委”开始换届。他扎到第一线,大到选举方案、会议议程,小到会场的布置、选票的印制,都一一过问。
“政协会报到,下午4:00看委员”。2009年2月3日,办公桌上的工作台历上留下了他最后的工作笔迹。
2009年2月4日,丛台区政协会议开幕,为筹备大会连续忙碌多天的王彦生感到头痛加剧。妻子发现他脸色很不好就劝,“如果感觉不舒服,就别去开会了,跟领导请个假,在家休息一天吧。”
“不行,‘两会’一年只开这么一次,我怎么能不去?”
草草吃了两口饭正准备起身时,王彦生突然“呀”的一声,捂住头。接着,便轰然倒地,再没醒来……
把生命归还大山,人们在心里呼唤,你是这样的人——
太行山区、燕赵大地,隆冬时节从未盛开过白花。而2009年2月6日寒风凛冽中却一片白花绽放,准备了500朵不够,1000朵不够,1500朵……人们从大山、社区、乡镇中走来,送“太行之子”最后一程。
照片里的王彦生,戴着宽边眼镜,略有笑容的嘴角些许上翘,一切平和而淡定。
邯郸市委书记崔江水说,王彦生党性坚定、忠于职守,秉公办事,一身正气,亲民爱民、以身作则是党员干部的好表率。
丛台区的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无不落泪。一名干部执意拿出1000元慰问金交给家人,“我和彦生同志不熟悉,但我敬佩他的官德!”
曲周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牛玉禄过去受到提拔后,想请王彦生吃饭,表达谢意。彦生却说,“等我见马克思的时候,送我个花圈就可以了。”孰料一语成谶!
在遗体告别仪式上,牛玉禄恭恭敬敬地献上一个精美的花圈后,满脸泪流:“王部长呵,要是知道上天有这样的安排,我宁愿永远不给您送这个礼!”
彦生的小姨得到噩耗,也从大山里赶来。一辈子没坐过汽车的老太太,最后要看一眼“俺的儿”。
春天把鲜花献给大山,秋天把果实献给大山,生灵把赞歌献给大山。
王彦生近在身边,却又是一座大山,需抬头仰望……
“太行之子”从大山中来,终又回归大山。
他留下了优秀共产党员、组工干部的不朽“山魂”。
放眼太行,大山是那么团结,山连着山,岭连着岭,与苍茫大地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