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今年是基层组织建设年,各地干部下基层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下基层已成为我党密切联系群众、最受基层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组工干部下基层怎样求实效?回答好这个问题,既是加强组织系统自身建设的重要使命,也是回应广大群众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报特邀请部分组织部长和一线干部共同探讨。
主持人
本报记者管筱璞
特邀嘉宾
李圣华 江苏省宿迁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李炳孝 云南省师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周洪波 广西壮族自治区钟山县钟山镇党委副书记
1.组工干部为什么下基层?
主持人:目前,干部下基层正在各地深入开展。在这一背景下审视,组织系统开展下基层活动,其目的与意义何在?应如何体现自身特色?
李圣华: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必须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组织部门作为党委的重要职能部门,广泛开展下基层活动,既能发挥表率作用,也是自身发展需要,目的和意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是亲戚常走,感情常有。俗话说,亲戚越走越亲,感情越走越近。组工干部如果长期远离基层、远离群众,不能经常与群众进行沟通交流和友好互动,就难以饱含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基层群众也不会搭理组工干部。
二是打破神秘,拉近距离。长期以来,基层干部群众对组工干部抱有神秘感,认为组织部门是管干部的,不了解组织部门其他方面职能。组工干部通过下基层,可以融入群众、感知基层,主动让更多的基层群众了解组织部、熟悉组工干部、融入组织工作。
三是化解问题,提升品行。“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要求解决基层组织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达到建好组织、夯实基础、增强活力的目的。组工干部下基层,具体解决哪些问题,如何解决问题,怎样解决问题,既能够提升组工干部处理一线矛盾的能力水平,也直接体现其党性修养和作风形象。
四是摸清情况,获得良方。在实践中,我们深感,经验来自基层、亮点创造于基层、满意由基层评价。组工干部如果一味坐在机关里作决策,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不深入前沿一线,不听群众所思所盼,对基层情况不熟悉,工作就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找不到破解组织工作难题的真正良方。
李炳孝:我认为,组织系统开展下基层活动的目的及意义,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来概括——
一是有利于教育锻炼组工干部。要打造一支党性最强、作风最硬、工作最扎实的组工干部队伍,通过定期组织政治理论学习、上党课、举办培训班等方式提高理论素养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引导组工干部经常到一线去长见识,到基层去“接地气”,到干部群众中去学知识、增才干。
二是有利于全面准确了解掌握服务对象的真实情况。如果组工干部一年四季都待在机关里,仅仅依靠开会、看材料、年度班子考核来了解情况的话,自然无法全面准确了解班子的好坏、干部的优劣、人才的期盼、党员的心声。组工干部只有走到基层去、走到服务对象中间去,与他们面对面交谈,心贴心交流,真真切切、原汁原味地了解掌握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工作情况,充分听取意见建议,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排忧解难。
三是有利于推动组织工作各项目标任务的“安全”着陆。如果组工干部下不去,仅仅用会议保运转,靠材料看成效,以汇报论英雄,就会导致工作“悬空”运转,还极有可能助长基层单位闭门造车、虚报浮夸的不良风气。因此,要切实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增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含金量”,提高组织工作的满意度,组工干部就要下决心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走到基层党组织中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年的各项既定目标任务。
2.组工干部下基层干什么?
主持人:大致上看,领导干部下基层的目的,一是调查研究,二是解决问题,三是总结经验,组工干部也是如此。在这三方面的工作环节中,怎样才能做到求真、务实、有效呢?
李圣华:广大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话农家事,基层群众普遍是欢迎的。然而,要让下基层成为“安民不扰民、做事不作秀”的实事好事,应特别注重拿捏和把握,明白为什么下去,下去做什么,上来后怎么办。
首先,要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思路上来。我曾在位于泗洪县西南岗地区的上塘镇向阳村驻村住户,重点放在如何加强村级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问题上。当地村支部书记每月工资只有700元左右,有不少村干部抱怨工资低、任务重,没出路、没保障。回去之后,我们就立马着手制定了关于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从制度上把村书记选好用好培养好,让他们有干头、有奔头。下基层要注重把热点、难点问题带下去,善于发现基层创造的经验,找到推动工作创新的灵感。
其次,要带着感情下去,带着责任上来。组工干部下基层,要通过走访调研,深入了解基层群众的真实感受,看看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党员,需要什么样的干部,并把群众的殷切期望转化为工作责任,认真抓好落实,及时回应群众期盼。
再次,要带着服务下去,带着效果上来。组工干部下基层往往要创设一定的服务载体。比如,有的地方在开展组工干部与贫困党员结对帮扶活动过程中,给困难党员送慰问金,确实帮助解决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但效果是暂时的。如何“授之以渔”,帮助困难党员从根本上脱贫致富,发挥党员作用,还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周洪波:组工干部下基层要深刻把握基层内涵,全面掌握基层现状和当前制约基层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
勤走基层路。组工干部要敢于到矛盾最集中的地方去,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民生问题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
会把基层脉。要围绕进一步提高选干部、配班子、建队伍、聚人才、抓基层、打基础的能力,特别是着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工作,采取登门访谈、实地考察、驻点研究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为基层找出阻碍发展的症结,理清发展思路,寻找破解路径。
善解基层忧。抓落实是检验组工干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和精神状态的试金石。要充分运用问卷调研、蹲点调研、走访调研等方式,广泛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特别是要切实查清找准制约组织工作服务科学发展和自身科学发展的瓶颈问题,制定工作规划,抓好整改落实,推动组织工作不断创新发展。要检查各项任务落实到什么程度,什么地方出现了梗阻,哪些环节需要调整,拿出进一步推进工作、落实任务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3.下基层怎么下到“点子”上?
主持人:各位能否结合具体的实际做法,谈谈下基层怎样才能下到“点子”上?
李圣华:组工干部下基层,怎么做到下与不下不一样,怎样下到点子上,下得有实效,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从宿迁来看,我们要求组工干部下基层做到四个方面——
一要做密切党群的“联络员”。如果组工干部到了基层,端着架子,打着官腔,群众就会对我们敬而远之,我们对基层的真实情况就会了解不深、了解不透。为此,我们要求组工干部到基层后,一律不能有人陪同,一律深入田间地头,一律走入百姓家中,主动与群众广泛联络,交知心朋友、谈贴心话语、察真实疾苦。
二要做社情民意的“调查员”。我们专门开展了“千名干部大谈心,千份问卷大调查”活动,针对换届后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新需求,深入掌握情况、主动倾听意见、疏导思想情绪、加强提醒帮助。完善服务需求调查方式,针对干部、人才、党员群众、大学生村官等不同群体,分别设计调查问卷,问需问计、分类汇总、及时解决。
三要做党建工作的“服务员”。我们通过开展“蹲点接地气,服务连民心”活动,依托挂钩帮扶点、教育实践基地等,每名组工干部每月安排1-2天时间,直接下到最基层,具体开展“三个一”活动:联系一个基层党组织、为基层党员上一次党课、为基层党员群众办一件实事,在服务基层党建工作中促进党群连心,夯实基层基础,推动科学发展。
四要做基层诉求的“代理员”。对信访中涉及组织工作的问题以及群众的迫切要求,我们不推诿、不回避,能力小就办小事,能力大就办大事;能解决的及时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工作,并列入工作日程抓紧研究解决;对涉及其他部门的问题,主动联系和协调有关部门处理。
李炳孝:组工干部要学会“一听二看三访”,保证自己能够“下”有所学、“下”有所思、“下”有所获。
善“听”三声。善听谤声。好话常听常无用,谤声刺耳能资政。要善于收集基层干部群众的指责声、埋怨声,多分析背后的隐情,多想想如何化解,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第一手资料。善听呼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此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群众呼声很高的要求和建议,自己能够解决的要千方百计、尽心竭力地去帮助解决,自己不能够解决的,要如实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反馈,积极争取帮助群众尽快解决实际问题,让“接地气”变成为群众办实事“造福气”。善听官声。对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对官员的优劣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组工干部只有在一线亲耳听听基层干部群众的评价声,关键时候才能代表群众发出真实的声音,提出负责任的建议。
多“看”三点。多看看弱点。组工干部下基层,应注意到非示范点、没有事先准备的基层党组织去看看,尤其要多看看领导班子软弱涣散村、经济发展落后村、集体经济空壳村、社会治安难点村到底有些什么问题,多给他们出谋划策。多看看难点。基层组织建设中出现的一些具体困难和问题,有基层组织自身的原因,也有历史遗留问题和经费投入保障不够的问题。组工干部下基层,对基层也要学会理解,多些宽容。多看看盲点。当前重点要解决好两个“盲点”,一是解决少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没有党组织,已有党组织作用发挥不好的问题;二是个别地方流动党员管理不到位,流动党员成为“口袋党员”的问题。
走“访”三户。下基层是为了访民情,基层是个大概念,全部做到挨家逐户走访了解有困难。要保证走访在最短的时间内容取得最好的效果,建议组工干部在与基层干部座谈的基础上,重点要选择走访“三户”:一是带头致富户,二是德高望重户,三是生活困难户。
4.怎样形成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
主持人:下基层不应只是一阵“风”,要通过重心下移、一抓到底,最终落实在破解难题、收到实效上。怎样才能形成合理高效的成果转化机制,促使下基层长效化、见实效?
李圣华:我在驻村调研结束时,住户姜德勤一家再三挽留,并亲手擀了面条,希望我“常来常往”。在与基层群众的接触中,我也深感他们对组工干部下基层这种形式还是比较认可的。我们要及时总结活动中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使之经常化、常态化、制度化,形成组工干部经常下基层、党员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
一是要建立组工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要把下基层作为组工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重要方式,统筹好下基层的群体、时机和频次,确保不折腾,不给基层添麻烦。要注重把机关职能下到基层,把服务资源下到一线,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事。要在联系服务过程中搞好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双向互动,不唱独角戏,确保两头热。
二是要建立下基层的回访制度。一方面,组工干部下基层的效果怎么样,要通过定期回访,让普通党员群众自下而上进行成效评估和客观评价,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等这次下基层活动过后,出现了新的问题又要找谁来解决呢?以及当时承诺解决的问题落实得怎么样,都应及时回访,给基层和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同时,可以尝试把下基层的评估结果,作为组工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确保下基层不走马观花,不流于形式。
三是要建立健全一线工作法。下基层其实是一线工作的重要方式。要把下基层作为组工干部的基本功夫和看家本领,作为新形势下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基层干部群众工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融洽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举措,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确保组工干部能力在一线锻炼、问题在一线解决、创新在一线发展、作风在一线转变。
周洪波:开展组工干部下基层,不能就活动搞活动,要把深入基层的工作常态化、制度化、长效化,做到常抓不懈,形成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调研联系制度。围绕组织工作如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如何不断加强干部能力和作风建设、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如何推进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和组织工作满意度等课题,寻求破解组织工作难题的思路和对策,把工作对策尽快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措施。
二是建立健全谈心谈话制度。采取下基层访谈、请上门座谈、组织部长约谈等多种形式,针对班子不协调有矛盾的、干部年度考核较差的、受到群众举报有反应的、个人遇到挫折有情绪的干部必谈。特别要注意对那些埋头苦干、不图虚名、不事张扬的干部,多些肯定;对那些在矛盾复杂、条件艰苦、困难突出的地方工作的干部,多些激励;对那些遭受挫折、感到委屈的干部,多些关心。在谈话中重点涉及对班子整体的评价、地方中心工作的意见建议、组织工作和组工干部的意见建议以及干部个人的思想、工作和家庭情况等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协作保障制度。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成立工作组、召开联席会等形式,积极争取相关职能部门的协同支持,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力量,为下基层活动提供必要的工作保障。同时,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推动作用,大力宣传在下基层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组工干部典型。
四是建立健全考核机制。以严格的考核和目标责任制,通过定期汇报交流、不定期抽查、民主测评、实地查看、座谈访问等形式,切实加强对组工干部下基层的考核评价力度,把考核情况作为个人奖惩的重要内容和依据。同时,可采取成立督查组、开设举报电话和网上信箱等方式,让基层党员群众监督举报下基层活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和负面问题。
李炳孝:干部下基层不能一阵“风”,要着重从两方面确保组工干部下基层制度化、经常化、长效化。
建立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用硬规定推动组工干部下基层。对每一位组工干部,都要明确直接联系群众的户数、挂钩联系的党建示范点个数、每年驻村调研的天数、走访群众的户数,通过发放民情联系卡、建立民情联系台账、开通民情联系微博、撰写民情联系日志、上交民情联系分析报告等措施,让组工干部必须走下去,真正走下去。
建立综合考核重基层的考核评价制度,奖罚分明,推动组工干部下基层。把组工干部下基层情况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内容,对下基层积极主动、卓有成效的干部进行褒奖乃至提拔重用。对主观上不愿下基层的,下基层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群众评价不好的干部,在年底考核时、实行一票否决,直接确定为不称职等次。
当然,从实际工作中来看,要推动干部下基层,就必须推动组织部门转变机关运行方式,在工作中树立“一线抓落实、一线解难题”的意识,从下基层中看干部作风,从下基层中考核评价组工干部,才能够在组织系统形成“一竿子插到底,到一线去抓落实,到基层去解难题”的良好部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