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严管理一把手
在从严管理干部中贯彻落实“三严三实”要求,关键在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监督和管理。在一些地方和单位,对一把手的监督仍是一个薄弱环节,出现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社会监督太弱的“空档”。
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的原则,引导一把手树立正确的监督意识,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把党内监督、法律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结合起来,着力破解不愿监督、不敢监督、不接受监督的现象,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使之不敢懈怠、不敢腐败、不敢专权、不敢失责。
从严管理一把手,要从完善班子内部的议事决策机制入手,抓好民主集中制的落实,严格执行和不断完善领导干部述职述廉、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积极构建完备的制度监督网,做到思想监督不留“盲区”、严格管理不挂“空挡”,努力使一把手的权力在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轨道上行使。对存在的苗头性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独断专行、个人说了算。对违法乱纪者坚决做到一查到底,形成有权必有责、用权必监督、违规必追究的机制。
(江西省上饶市委组织部 胡军)
让群众监督实起来
干部业绩在实践,干部声名在民间。要让监督管理干部严实高效,务必让群众出席,要始终敞开大门,请群众来监督。
想听真问题真反映,必须要有真态度。如果群众满腔热情反映干部问题、提供举报线索,遇到的却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漠然冷对的“泥塑神像”,或是铁坠江涛不见影、石沉大海无音信,或是走走形式敷衍了事、做做样子应付应付。那么,即使门开得再大,也是门庭冷落、门可罗雀。要在设置举报箱、开通举报电话、网上举报的同时,多到基层、到党员群众中面对面地了解真实情况,以最真诚的态度接受群众真实反映,让群众看到从严管理干部、从严监督干部的决心,群众才会跟你反映真问题、举报真情况。听到了真反映,还要有真行动。如果听到了反映,只是放在那里,不管不问,群众的心就会变冷变淡,就会对干部监督退避三舍。要行动起来,该管的管、该查的查、该解决的解决,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河北省河间市委组织部 蔡玉洁)
打通个人事项报告“最后一公里”
领导干部如实地向组织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并接受社会监督,是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现实需要。但一些地方监督不力,惩处力度不够,让一些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时存在侥幸心理,出现假报、瞒报、漏报的现象,个人事项报告浮在表面,形成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相安无事”的现象。中组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对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领导干部要自觉按照要求,应报尽报,主动报告。组织部门在加强对干部思想教育、增强干部按规定报告个人事项自觉性的基础上,要注重强化组织监督,通过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对那些不如期、不如实报告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从而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
(云南省红河州委组织部 林辉)
拒绝不痛不痒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一些地方和单位,从严监督管理干部的制度规定有一大堆,但落不了地。激浊才能扬清,如果管干部搞得不疼不痒,不仅不会有效果,反而会失去公信力。在干部监督管理中,要严格执行制度,从严抓,从重抓,拒绝不痛不痒,决不让那些“带病”干部有机可乘、有空可钻。
拒绝不痛不痒,从组织到个人,都要负起责任,主要领导干部尤其要克服好人主义倾向,敢于坚持原则。批评教育干部不能大而化之,要点到人、点到位;对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扯耳朵”、“拉袖子”;对那些工作不力,作风不正、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要坚决调整;对因失职渎职给国家、集体、人民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干部,要严格问责;对以权谋私的干部,要及时查处,让干部讲规矩、守规矩。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委组织部 陈尚书)
前移“关口” 抓早抓小
“禁微则易,救末者难”。组织培养一名干部不容易,病入膏肓才当头棒喝已是晚矣,必须前移“关口”,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患于未然。惟有如此,才能发挥干部监督“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思想教育紧起来。“春风化雨”成为常态,方能产生“滴水穿石”的效果,思想教育也是如此。抓学习培训一刻也不能松,谈心谈话要坚持制度化、经常化,督促干部严以律已、真抓实干。
制度执行严起来。严是爱,宽是害。在落实巡视、审计、谈心谈话、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民主生活会、诫勉函询、述职述廉等制度中要严字当头,扣紧“认真”二字,特别要盯住容易出现问题的重点岗位、关键人员,“看好自家门,管好自家人”。
提醒及时跟上去。“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扯扯袖子,敲敲警示钟,打打预防针,不要等到问题出了才“一次算总账”。对问题整改不力的干部,要拉下脸来当“打铁匠”,敢于碰硬、敢拍桌子,不怕得罪人,防止小毛病演化成大问题、小漏洞变成大窟窿。
(山东省昌邑市委组织部 郭宗进)
(《中国组织人事报》,2014年5月21日,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