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竞争性选拔干部方式,核心是要增强有效竞争、完善择优机制,重点要把握好素质测评、民意考量、能力检验等关键环节,确保把能力素质最优、群众最公认、最适合岗位需求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
围绕“坚持实践标准、实绩依据、实干导向”,正确运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一是笔试要重综合素质。“量身定制”考题,采取公共知识和专业技能“1+1”测试,并根据岗位需求科学设定分值权重。突出“干什么、考什么”,坚持分类出题、一岗一卷,突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的测试。二是面试要重实践能力。积极推行结构化面试、半结构化面试、命题演讲+现场答辩、命题演讲+无领导小组讨论等多种面试方式,准确把握干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考察要重德才实绩。综合运用民主测评、民意调查、个别谈话、实绩分析、成长轨迹调查等考核评价办法,广泛听取平行单位、上级单位、业务联系单位和周围群众的反映,全面了解考察对象的基本情况和现实表现。四是民意要重群众公认。推行署名推荐制度,体现推荐权利和责任有机统一,督促推荐人员投出负责票、公正票,更好地避免感情票、关系票、弃权票,保证推荐质量和效果。
围绕“体现不唯考、不唯分、不唯票”,采用科学有效的综合分析研判办法。一是坚持将考试结果带入推荐环节。根据笔试成绩,适当扩大参加面试人选的范围;不根据面试成绩立即淘汰人选,可以让参加面试人选全部参与推荐。不简单地根据考试成绩直接淘汰人选,可以有效降低考试成绩对选人结果的绝对影响。二是坚持将推荐结果采取功效计分。为防止推荐结果产生过大影响,可以采取“功效系数法”,将推荐得票转化为分值,即:推荐得分=得票数÷有效票数×系数+基础分,设置合理的基础分和系数分,着力解决“推荐得票情况难以量化评价”的问题,实现分数与民意有机结合。三是坚持对综合评价实行量化评估。合理设定量化评价的指标内容,科学确定考察对象的测试成绩、民主测评、组织考察等各项指标权重,对后备干部、受表彰奖励情况、关键时刻突出表现、重大贡献等予以适当加分,全面衡量考绩与实绩、口才与口碑、临场表现与一贯表现,妥善处理分数与能力、票数与实绩、个人素质与岗位要求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准确、全面、客观的综合评价。
围绕“确保人岗相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组织开展人岗匹配度评价。坚持将人岗匹配度作为竞争性选拔干部的重要标尺,最大限度地防止出现“选上的用不上”情况,提高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公信度和满意度。一是要分层分类组织任职资格考试。逐步变考具体职位为考任职资格,定期按照岗位不同类型,分设正处职、副处职、正科职、副科职等不同职务层次,组织任职资格考试。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时,组织具备相应资格的人员进行面试,从中择优选拔。二是要科学准确评价适岗能力素质。对进入考察程序的人选开展适岗能力素质评价,对在相关岗位、相近岗位的实际能力、工作业绩作出准确评价,科学量化具体分值,形成适岗能力素质的综合评定。三是要探索推行实践试岗制度。对竞争性选拔出的干部不急于安排上岗,推行“实践试岗”,把他们放到重点工程和项目建设一线进行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通过实践检验人岗匹配度。(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委组织部)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2013-02-25 06版:理论与探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