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中日前选拔126名市级机关年轻干部赴基层一线,主动报名的占符合条件干部总数的八成以上。
下基层,扬中的年轻干部感到有“甜头”:一是甜在“被需要”,二是甜在“有成效”。
王小冬,下去前是科技局农业科科长。组织部门与企业对接,他的金融学专业特长被一家企业“相中”。“这种被需要的感觉,很给力。”到企业出任副总经理,他发挥专长,结合企业实施的科技项目,帮助申报企业院士工作站和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为企业争取专项资金150万元。“在基层,尝到了‘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的甜头。”王小冬感慨。
蔡菊华从扬州大学水利专业毕业后考上了水利农机局的公务员。“虽然日常工作与学的专业有关联,但行政工作与技术工作毕竟隔一层。”蔡菊华说。到了新安村,赶上农村环境整治,小蔡为村里的水系做了一套水利规划,提出了泥浆泵疏浚与挖土机施工相结合的河道施工新方案,一条星星河仅用15天就完成施工任务,节省投资1万元。
八桥镇副镇长潘金东挂职香江电信时“三迁办公室”的故事在扬中成为美谈。原先,企业觉得“一个机关干部到企业充其量干干党务就行了”,把他的办公室安排在附属办公楼一楼;两个月后,老总发现公司的党务工作有声有色,“此人确实能干事”,便将他调至三楼和企业中层一起办公;三个月后,这位学经济的挂职干部在企业管理方面崭露头角,他的办公室又被搬到老总的隔壁,成为“产供销一把抓”的常务副总。
潘金东坦言,角色的转换得益于肩上的担子——“我们的工作实绩以及企业满意度都有具体的考核指标。”
“带任务、挂实职、重考核”,既有利于挂职干部在一线“生根结果”,也让基层获益匪浅。引进或参与引进落实工、农业项目30多个,筹措各类资金150多万元;联系帮助困难家庭71户,帮助53名农民实现就业。9月20日,扬中市委组织部召开的年轻干部挂职座谈会上,这份成绩单浓缩了该市年轻干部的“基层作为”。
2008年,在油坊镇阳太村干了1年多党总支副书记的李茂福,引进了2个投资1000万元的工业项目,建立了一个无公害蔬菜基地,使这个贫困村走上了富裕文明的快车道。今年3月,他被提拔为市商务局党委委员。
扬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新中介绍,2011年以来,扬中提拔任用的年轻干部中,有基层一线工作经历的占95%以上。
(信息来源:《新华日报》第A06版:江苏新闻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