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 10月 03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晶都英才
让粮食增收增产的“财神”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13-12-26 19:11:46

  ——记连云港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汪海洋

  “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妹妹对面唱着一支甜甜的歌……”1997年春晚小品《过河》红遍了大江南北,小品里面的农技员高峰靠着过硬的农业技术让粮食增产增收,他因此被乡里乡亲称为“财神爷”,而在东海县农委也有这样的传奇人物,他就是东海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作栽站副站长、研究员汪洪洋。

1992年汪洪洋毕业于江苏农学院农学专业,刚毕业的汪洪洋到了素有“稻米之乡”的平明镇做农技员,那里正是汪洪洋施展才华的天地。每天清晨,汪洪洋都骑着自行车赶往田间地头。那时候没有水泥路,全是泥土路,寸步难行,天气也十分的炎热。年轻的汪洪洋却不在乎这些,他对田地里的水稻十分着迷,每天都仔细查看、记录水稻的生长情况,深一脚浅一脚的在田地里行走,累了就在田头的大树下乘凉,天黑回去的时候浑身都是汗水和泥土,老同事都笑着说他像个“泥腿子”。七年时间里,他先后在平明、浦南、房山工作过,骑坏4辆自行车,跑遍了3个乡镇90余个村,推广了陕229、早丰9号等稻麦新品种10余个及水稻扩行减苗、小麦机条播等新技术8项。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他都能克服。2000年,汪洪洋被调入县农科所主抓花生育种工作。那一年,县农科所经费紧张,工资都发不上,很多人都离岗创业去了。然而汪洪洋却没有动摇,他甚至自己掏腰包购买花生育种材料,进行花生新品种研究。每天带着简单的干粮到试验田,一呆就是一整天。花生授粉的时候是新品种研究的关键时期,由于花生长得低矮,汪洪洋必须半蹲半跪在田地里,一朵一朵的亲自给花生人工授粉,生怕出一点差错。由于土壤潮湿,时间长了,引起左膝关节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研究的东花4号、东花5号花生新品种取得了成功,当地农民引种他研究的花生品种后连年丰收。
工作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部分。2008年,汪洪洋被调入农作物栽培指导站,主抓水稻品种高产攻关和新技术试验示范工作,这项工作同时也肩负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实施工作,任务艰巨、工作量大,一年的12个月汪洪洋都被排满了工作,每年春天4月份进驻平明稻麦试验示范基地,与同事一起吃住在基地,10月份才回到单位,大部分时间都和水稻在一起,人也黑了瘦了。不在基地的几个月都是在单位度过,经常“通宵达旦”的写材料整理数据,回家的机会都很少。2009年,他主抓的连粳7号高产攻关创造了亩产819.2公斤的高产记录。
过硬的农业技术可以“妙手回春”。2012年7月9号的一场暴雨,黄川镇的一个村庄水稻被淹,稻田里面的水稻枯黄的只剩下心叶,村民们打算放弃这茬水稻改种绿豆,正好汪洪洋经过这里,该镇的农技员向他求助。汪洪洋在田地里查看实际情况后告诉农技员,雨水过后将田地晾干后放清水再施肥可以挽救这茬水稻。农技员按照他说的办法去做,果不其然,那一年的水稻竟然没有减产,村民齐夸汪洪洋是“妙手神医”。汪洪洋经常下乡镇给农民讲课培训、“坐诊”田头,每年指导农民2500人次左右,散发技术资料近万份,技术培训班讲课40余场次,培训农民和技术骨干3000人次以上。
在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工作中,汪洪洋取得的荣誉硕果累累。他被评为省“333”第三层次培养对象、市“521”第二层次培养及资助对象、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享受市政府津贴,2013年获市第二届青年科技奖;他带领的“东海县稻米种植提升技术创新团队”获科技部“十一五”国家星火优秀团队奖;主持和参加粮丰工程、国家星火重大专项等市级以上项目24项;育成花生、大豆等新品种5个;获得的科技成果及市级以上奖励20余项,其中,“江苏淮北地区粳稻丰产高效生产技术集成与推广”获农业部丰收奖二等奖;在省级以上发表论文40余篇,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成效显著,为地方农业生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日东海》,2013年12月20日,2版)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共产党员网        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先锋        连云港市政府网        连云港党建网        东海县人民政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