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2024年 10月 03日 星期四
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基层组织建设
中共东海县县委关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
信息来源:      更新时间:2009-03-24 00:00:00

中共东海县委关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意见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全市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会议精神,着力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加快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双向受益、共同提高的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全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工作(以下简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平台,以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为渠道,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构建有效推进机制,努力实现以党建资源的统筹来激活和带动各级各类资源的统筹,以城乡基层党建统筹的加快推进促进全县城乡统筹发展的全面提升,切实加快“全面奔小康、苏北进五强”进程。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要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放在全县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大局中来谋划、部署和推进,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效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成效。

    2、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要把服务群众、改善民生作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出发点,充分调动和发挥城乡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让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坚持统筹兼顾、协调推进。要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通盘考虑,党建、人力、智力、经济、公共各类资源相互统筹,实现城乡党建、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共进。

    4、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鼓励和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不断拓展创新空间,着力构建全县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 

    (三)总体目标

    力争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全县基本形成城乡党建、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体化新格局。

    1、初步实现城乡党的建设一体化。城乡一体的组织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党建资源有效整合,城乡党员实行一体化动态管理,党建工作城乡互帮互助机制不断健全,城乡党建协调发展,城乡党组织凝聚力、发展力、服务力明显增强。

    2、初步实现城乡经济建设一体化。城市先进生产要素和优质资源向农村合理有序流动,区域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明显加快。城乡居民就业更加充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3、初步实现城乡社会建设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社会事业加快发展,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二、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主要内容

    (一)统筹党建组织资源。主动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突破以城市和农村的地域概念划分党建领域的传统思维,积极融合城市和农村两大领域党建,科学整合党员干部、组织设置、阵地设施等党建要素,努力以党建资源的统筹带动经济社会资源的统筹,使党的组织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组织活力转化为发展活力。

    1、建立城乡统筹的基层党组织设置体系。在现有按地域、单位为主设置党组织的基础上,创新党的组织设置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动态延伸和全方位覆盖。继续深入推行村党组织网络化设置,加快在产业链、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行业协会上组建党组织步伐,推广“产业党建联动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村居联建”、“社企联建”等基层党组织设置做法,实现城乡互惠、联建共赢,在农民工党员相对集中的地方和建筑、商贸、餐饮等行业采取单建、联建、挂靠等形式建立党组织,构建起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基层组织体系,形成城乡统筹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2、建立城乡共建的村级党组织阵地体系。按照以城带乡、共建共享、双向开放、集约利用的原则,广泛组织县机关单位参与、支持、配合,扎实推进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确保2008年底全面完成新农村服务中心建设任务。深入开展“星级新农村服务中心”创建活动,从“建、管、用”等方面对新农村服务中心进行规范和不断完善,全面推行“支农单位进驻、重点部门挂牌、审批项目代办、多项服务一体”的新农村服务中心运作模式,同时,引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卫生室、生产和生活资料超市、农家书屋等集中布点,进一步拓宽新农村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提升新农村服务中心的资源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党组织对接沟通,积极主动地为城市资源高效有序流向农村搭建平台、疏通渠道,不断吸引城市资源向新农村服务中心集聚,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

    3、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动态管理体系。按照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为辅、双向互动、共同管理的原则,完善流动党员双重管理办法,实现从单向被动管理向双向互动管理转变。建立组织部门与有关部门的协调联动机制,实现由跟踪式管理向网络化管理转变。不断拓展党组织服务功能,扎实推进党员服务中心、“红旗驿站”等服务载体建设,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党员服务体系,拓展城市党组织服务功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服务,实现由单纯注重管理转变为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继续推进以“服务团+支部”的模式建立外出务工流动党支部工作,定期组织“农民工服务团”赴农民工外出务工集中地,为外出务工党员群众开展服务,建立健全农村流动党员服务体系。积极创新社区党员管理模式,组织流动党员参与社区管理和服务,引导农民工党员返乡创业,充分发挥流动党员在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四双”模式,规范在进城务工人员中培养发展党员,畅通进城务工人员发展党员渠道,逐步改善和优化农村党员队伍结构。

    4、建立城乡覆盖的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在建立“以县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重点,以乡镇服务大厅为主体,以新农村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县乡村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积极开展服务民生工作,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立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体系。行政村、社区党组织设立“服务民生工作站”,负责做好服务民生的具体工作。乡镇党委成立“服务民生办公室”,发挥对基层党组织服务民生工作的组织领导、综合协调职能。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成立“服务民生联络办公室”,配备服务民生联络员,负责协调解决相关民生问题。进一步整合服务民生资源,发挥各方面资源的综合效应,形成服务民生工作合力。认真组织党员开展党员责任区、党员承诺制、亮身出牌、设岗强责、结对帮扶、党员义工、党员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在服务民生工作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和党员定期下访基层、联系群众制度,建立群众诉求处置机制,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推动民生工作落实。

    5、建立城乡合作的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体系。积极探索在党建工作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实现形式和城乡党建互帮互助机制,统筹配置党建资源要素,推动城乡党建资源双向流动。在党建工作经费、党务人才等方面,城市支持农村;在活动阵地、教育培训设施等方面,城乡整合利用;在经验、信息等方面,城乡互学共享,充分发挥城乡党建资源的整体效益。认真开展“结百村、联千户、富万民”城乡基层党组织互帮互助活动,组织全县100多个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分别与农村经济薄弱、工作落后村党组织结对共建,分别联系结对村10户以上贫困家庭,带动万名农民走上富裕道路。通过组织共建、人才共育、发展共促、贫困共助、文明共创,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生动局面。

    6、建立城乡共享的党内激励关怀帮扶体系。坚持“以激励为核心、关怀为宗旨、帮扶为途径”原则,加大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力度。在关爱内容上,由物质关爱向政治关爱、精神关爱拓展;在关爱对象上,由党员弱势群体向普通党员延伸;在关爱方式上,由个人结对关爱向党组织关爱推进;在关爱时间上,由节假日慰问关爱向日常化经常关爱转变。设立“农村党员创业扶助专项资金”,加强管理、使用,切实解决农村党员在创业过程中的资金制约问题,扶助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发挥党组织的领导和带动作用,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进一步完善党内互助平台,把单一的扶贫帮困向满足党员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创业需求转变,特别是向法律服务、文化服务、创业与就业服务、医疗服务、教育科技服务等方面延伸,构建党内关怀帮扶长效机制。

    (二)统筹人才智力资源。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采取组织引导、市场配置、宏观调控等手段,引导城市人才智力资源向农村流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统筹党员干部资源。改革创新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选人用人机制,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推进城乡干部交流互动,定期从上级机关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挂职,选派农村基层干部到上级机关跟班学习锻炼,鼓励农村人才进城就业、外出务工优秀人才回村创业、城镇人才下乡发展,实现干部人才共同培养、共同提高、共同使用, 促进人才在城乡间的良性互动。继续做好选派退居二线老同志到农村任“村事顾问”工作,发挥老同志余热,为新农村建设出谋划策,继续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镇和村工作,改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结构。加大从优秀村干部中定向招录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选拔乡镇领导干部的力度,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

    2、统筹城乡人才资源。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整体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基层工作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各方面人才下乡进村直接为新农村建设服务。深化农村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选拔经验丰富、实践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农技推广队伍。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各类实用人才、乡土人才,加快培养一大批长于经营、精于管理、善于创业、勇于创新,能够带领广大群众共同致富的农村复合型人才。

3、统筹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有效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大教育培训格局。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基层干部科技素质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建立县、乡镇党校为重点的城乡党员干部培训基地,扩大农村党员干部培训覆盖面。继续举办“流动党校”,建立“网上党校”,深入推进“百千万”农村干部人才培训工程,大力开展农村基层干部正规化学历教育,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依托东海党建网,建立城乡一体的党员教育信息平台,以“十百千”党员电教科技致富工程为载体,在全县广大农村深入开展“菜单式”培训工程,增强党员“双带”和建设新农村的能力。整合教育、人事、劳动保障、农业等部门教育培训资源,建立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4、统筹科技信息资源。坚持科技兴农之路,鼓励各类科教机构和社会力量参与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深入推进“百名教授科教兴百村小康工程”,扎实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涉农专家、学者,深入农村一线,给农民发资料、传授实用技术,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培养科技带头人,开发致富项目。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农户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大力实施农业信息化服务工程,推动城乡党建信息网、部门行业门户网站以及市场信息资讯网等网站融合互通,丰富东海党建网、广播电视等信息传播平台的为农服务信息量,实现城乡信息共享。

    (三)统筹经济发展资源。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优化经济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加快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

    1、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按照城乡规划全覆盖的要求,在搞好城镇布局规划、村镇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规划,重点推进专项规划向农村延伸,合理安排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集聚、村落分布、生态涵养等空间布局。调整城乡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和乡镇企业,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加强农村工业与城市产业的协作配套,形成城乡一体、产业互动的发展新格局。统筹安排城乡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劳动力市场、科技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外向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2、统筹城乡发展资金。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推行财政支农资金“打包”办法,提高有限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应。注重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综合运用税收、补助、参股、贴息、担保等手段,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各类金融组织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多层次、专门为城乡统筹发展服务的信用担保机制,重点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扶贫小额贷款制度,引导银行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农业和农户。积极开发、争取城乡统筹发展项目,通过项目运作争取各级各类政策和资金支持。

    3、统筹城乡商贸流通。深入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以新农村服务中心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连锁超市建设为载体,全面推进农村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和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促进现代流通方式从城市向农村延伸。加大农村消费市场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惩治坑农害农行为,整顿和规范农村市场秩序,净化农村流通市场,保障农用生产资料供应,打造城乡平等的市场环境。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交易市场,改善交易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培育农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不断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四)统筹公共行政资源。采取多种手段,整合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资源,扎实推进城乡社会建设一体化。

    1、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一体化。按照共建共享、适度超前、完善功能的要求,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开展大规模土地整治,搞好规划、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鼓励农民开展土壤改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和保护性耕作,提高耕地质量。加强城乡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全县农村路网的全覆盖和城乡公路的无缝对接;加快发展城乡公共交通事业,构建城乡一体的交通网络。整合建设、水利等部门的水务管理职能,加快推进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供水、防洪、污水处理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一体化机制。加强城乡供电、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农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求。加快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有线电视入户率。扎实推进以清洁水源、清洁村庄、清洁生产,绿化造林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一绿”环境整治活动,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努力给农民创造一个整洁、卫生、宜人的生产生活环境。

    2、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一体化。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健全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依托新农村服务中心,建立村级服务站点。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加大财政向农村投入力度,统筹规划城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人口计生等公共事业,推进城市优质服务资源进入农村,为农民提供更多便捷质优价廉的服务,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建立稳定的农村文化投入保障机制,尽快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农村文化体育活动载体,组织开展农民乐于参与、便于参与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兴办演出团体和其他文化团体,引导城市文化机构到农村拓展服务。广泛开展文明村镇、文明集市、文明户、志愿服务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农民崇尚科学、诚信守法、抵制迷信、移风易俗,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养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勤劳致富、扶贫济困的社会风尚。发展农村体育事业,开展农民健身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留守儿童特别是女童平等就学、完成学业。保障和改善农村教师工资待遇和工作条件,健全农村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教师素质。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继续选派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增强社会公共产品供给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

    3、推进城乡就业保障和社会保障一体化。积极整合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就业管理职能,制定城乡一体化就业规划,建立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市场,完善统筹城乡就业再就业政策体系。不断强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劳动力的有序、稳定转移。建立就业再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充分就业。不断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和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逐步建立新型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做到先保后征,使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长期有保障。全面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确保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平均生活水平。加强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建立以帮困助学、帮困助医和安居工程为主体,其他专项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为配套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坚持政府主导,整合城乡卫生资源,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重点办好县级医院,支持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建设,向农民提供安全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建设,定向培养培训农村卫生人才,妥善解决乡村医生补贴,完善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制度。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强农村药品配送和管理,逐步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等事关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

    三、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有效途径

    (一)坚持市场为主,构建利益驱动的激励机制。注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坚持政治激励、经济激励、精神激励并举,探索建立以利益补偿为核心的激励机制,调动各个方面参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积极性。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与农民、市场紧密联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形成多元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的经济共同体。加快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合作社,理清政府、企业与农业服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完善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逐步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集体经济发展机制。

    (二)坚持以城带乡,构建政策推动的反哺机制。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挥强农政策的最大效应。重点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土地流转,大力深化农村各项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影响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各单位要按照本意见要求,结合自身职责职能,抓紧制定和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构建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框架,其中涉及重大体制改革的政策,要积极主动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

    (三)坚持自我发展,构建主观能动的内生机制。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强基富民”行动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支带头创业致富、带民共同致富,领导发展能力强、做群众工作能力强的“双带双强”型村干部队伍。加大扶贫开发和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帮助村级党组织理清发展思路,落实发展措施,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抓好村级债务化解工作,切实加强村级集体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继续深化村级规范化管理,切实抓好村务、财务、党务三公开。建立完善农村基层干部监督机制,完善民主决策、一事一议、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诫勉谈话、述职述廉、民主评议、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等制度。健全完善各类农村公共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升农民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

    (四)坚持结对共建,构建城乡互动的融合机制。建立健全城乡共建结对机制,努力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生动局面。充分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门的职能作用,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帮互助活动。积极推广“村企共建”的经验,引导企业以多种形式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村企融合、共同发展。组织实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城市社区与非公企业结对共建,继续开展“县级机关挂联帮扶”等行之有效的载体活动,搭建城乡交流互动的桥梁,推动城乡全面协调发展。

    四、加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组织领导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县委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全县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宏观指导、推进考核和综合协调。各级党组织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切实加强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各单位各部门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抓紧制定实施意见,分解工作目标,明确工作责任,落实工作举措。各级党组织负责人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投入足够精力,抓好工作落实。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联系点,努力把联系点建成示范点。

    (二)加大投入力度。探索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参与,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投入机制。县、乡镇两级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落实各项转移支付资金,切实提高农村干部待遇和村级组织运转及服务发展能力,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的积极性。建立党建专项基金,加大对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加快推进新农村服务中心、远程教育平台、乡镇基层党校、三级便民服务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强化各基层党(工)委职能,明确在统筹城乡基层党建中的职责、任务,健全各党(工)委之间的联动机制。县委建立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大整合力度,统筹各类行政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高效、有序地流向农村,形成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的工作合力,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各基层党(工)委要立足职能,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主动为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提供支持。各群团组织要利用自身组织优势,推进党建与工建、团建和妇建联动,积极投入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中去。要动员和鼓励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基层党建,推动全县城乡发展一体化。

    (四)强化督查考核。研究制定统筹城乡基层党建考核评价办法,把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目标考核体系,并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注重考核党员、群众对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公认度和满意度,增强考评的科学性。加大督查力度,改进督查方式,对各项重点工作情况定期进行督查通报,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五)大力宣传引导。各级党组织要深入宣传,层层发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新思想观念,积极投身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新闻宣传部门要注重舆论导向,加大宣传力度,及时宣传报道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好典型、好经验,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浓厚氛围。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引导,广泛开展统筹城乡基层党建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部门、示范企业、示范基地活动,确保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工作的深入扎实开展,努力实现统筹城乡基层党建和统筹城乡发展双丰收。


友情链接
人民网        新华网        共产党员网        共产党新闻网        江苏省委组织部        江苏先锋        连云港市政府网        连云港党建网        东海县人民政府网